新徽标以“K”符号为中心,体现了公司的优势,矩形的几何形状代表科学的精确度,圆边唤起了关怀的温暖。
这家医疗保健巨头去年11月曾表示,将把年收入146亿美元的消费者健康部门从制药和医疗器械业务中拆分出来,独立上市。此次分拆是强生136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组,预计将在明年完成。
Kenvue的定位是与宝洁和欧莱雅等公司竞争。除邦迪和泰诺之外,公司产品组合中还将包括露得清、爱维诺和李施德林等其他品牌。同时,在强生公司工作20年的Thibaut Mongon已被任命为Kenvue候任CEO。
强生公司这一名字将保留给制药和医疗器械业务,强生公司首席执行官Joaquin Duato将执掌该公司。
2021年,强生以937.75亿美元的总收入登上全球药企No.1的位置。进入2022年,强生的业绩继续上涨。今年上半年,强生销售额达到474.46亿美元,同比增长4%。其中,制药业务营收261.86亿美元;医疗器械业务营收138.69亿美元;消费者健康业务营收达73.91亿美元。
拆分完成后,对于由制药和医疗器械业务组成的“新强生”,在今年初的JPM大会上,强生新任首席执行官Joaquin Duato表示,到2025年整体业务目标是达成800亿美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强生计划到2025年为现有13种重磅产品提交36份新适应症申请,这些产品将是到2025年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另外,2022年强生也将扩大收购计划,因为强生大约有一半的制药创新来源于公司外部。
过去5年里,强生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并购投资大约100亿美元,大部分交易都是中小型。Joaquin Duato表示,强生一直将并购视为业务增长的关键来源,目前的现金储备也足够满足公司在该领域的计划布局。
在制药方面,强生将权衡其主要治疗领域的外部机会,如免疫学、肿瘤学和神经科学以及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强生公司表示,计划于2023年在全球范围内停止销售其传统的含有滑石粉成分的婴儿爽身粉产品。近十年来,该产品一直面临着堆积成山的致癌诉讼。
包括强生在内,这些年来,跨国药企一直通过拆分并购聚焦核心业务,以此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今年,分拆事件更是密集频发,诺华、GSK、3M等相继宣布拆分、重组。
一个月之前,另一家跨国药企诺华正式官宣,计划剥离旗下仿制药和生物仿制药部门山德士,并将其作为一家独立公司在瑞士上市,此举将使诺华专注于创新药物。分拆之后的山德士将成为欧洲最大的上市仿制药公司,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完成这一进程。
其实,此前诺华也一直在减少其他业务,已于2019年剥离爱尔康眼科护理业务,并在去年11月同意出售罗氏近三分之一具有投票权的股权。上周,诺华还发布了一项剥离山德士之后基于八个大型药品品牌的新战略。
今年7月18日,GSK也实现了20年来最大的重组,正式完成对赫力昂(Haleon)的分拆流程,赫力昂成为一家独立的消费健康公司。GSK业务将聚焦感染疾病、艾滋病、肿瘤、免疫性疾病(包括呼吸)四大领域。
在赫力昂独立后没几天,3M也随之宣布,计划将旗下医疗保健业务分拆为一家公司并独立上市,该交易预计将在2023年底完成。据公开信息,拆分后的3M公司将继续作为一家服务于终端市场的材料科学创新企业,而新成立的医疗公司将聚焦于伤口护理、口腔护理、医疗IT和生物制药过滤等业务。
如果时间往前追溯,去年11月份,在强生宣布拆分的三天前,国际巨头GE也宣布拆分计划,将GE医疗、GE航空,以及GE能源转型业务拆分为三家独立的上市公司。GE计划在2023年免税拆分GE医疗,拆分后其更聚焦精准医疗,以应对关键疾病和临床诊疗所带来的挑战。
实际上,跨国企业的分拆是当前市场趋势的必然行为。从分拆的目的来看,这些跨国药企大多是为了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战略上的聚焦核心业务,同时还希望通过分拆可以获得不错的资本回报。
其实在分拆背后,这些跨国药企也是因为面临着多重发展困境,比如利润承压明显,专利悬崖临近等,分拆成为企业解决困境越来越普遍的“常规操作”。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分拆也就被视为药企破局的“解药”。
[6] E药经理人:《强生Q3公布新消费品公司信息。伊布替尼首度下滑,下调全年预期》
[7] 财联社:《强生在全球范围更换婴儿爽身粉配方表 终究顶不住成堆致癌诉讼压力》
[8] 界面新闻:《强生分拆后的消费者健康产品公司将以Kenvue为名,目标同宝洁和欧莱雅等企业竞争》
[9] 21世纪经济报道:《跨国药企2021年营收TOP10:辉瑞重回“前三”,强生稳居榜首》
[10] 21世纪经济报道:《3M、GE、GSK等跨国药械巨头缘何密集分拆“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