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繁花》在各大平台爆火,让孕育于黄浦江畔的上海话响彻荧屏内外。
剧中,演员们几乎全部使用上海话来演绎故事、诠释角色,让弄堂市井里饮食男女的嘈嘈切切、商战交锋中你来我往的刀光剑影,交织融汇出独树一帜、经典不衰的“海派风情”。
近年来,各地本土语言和方言的文化和学术价值引起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也在利用优势、发挥特长,自发地对其进行研究、保护和传承。海南本土语言和方言也不例外。
海南岛有史以来便是一座开放的岛屿,在黎族先民“捷足先登”后,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不断迁徙上岛,于千百年间形成了不同体系、各具特色的语言和方言。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上,来自全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多名琼籍乡亲共襄盛举。偌大的礼堂里处处可闻乡音,华侨们用纯正的“家乡话”诉说着对故土的眷恋。
华侨们交流使用的“家乡话”,除了海南闽语、黎语、军话,还有儋州话、临高语、客家话等十余种各成体系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这充分佐证了:海南岛是名副其实的“方言宝库”。
据统计,当前,海南岛上的居民使用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有13种(不包括普通话),其中海南闽语(即“海南话”)虽然几乎通行全岛,但也在各地衍变出了不完全相同的腔调。但与此同时,部分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较大冲击,使用人口锐减并且趋于老龄化,能够流利用其交流的青少年越来越少。
“语言使用能力的减弱是隐性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海南省首席专家、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冯法强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家庭语言中,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呈现“断代”特点——中年人跟老年人使用,却对小孩子说普通话。使用场景越来越少,语言能力必然减弱,使用者会逐渐淡忘部分词汇,同时淡化对这一语言或方言的情感认同。
在此背景下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就像一场及时雨。冯法强介绍,该工程的海南项目于2016年启动,由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8所高校组成11个专家团队推动实施。5年间,11支专家团队分赴全省25个调查点开展实地调查,对方言发音人进行音像摄录和语音材料整理,最后将资料提交给国家语言数据库,保证了这些珍贵的方言能够记录在案、长期保存。
细数广受读者喜爱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使用方言写就的佳作——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在人物对白中大量使用陕西方言;老舍的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将北京话凝练成了文学语言,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发展;曹乃谦的“温家窑风景”系列小说,以山西雁北方言写成,字里行间泥土味扑面而来……
一些影视作品同样喜欢使用方言演绎,比如,电影《1942》《疯狂的石头》《秋菊打官司》等,演员们在拍摄前都得提前练成一口地道的方言;又比如,电视剧《繁花》、电影《让子弹飞》都是既有普通话版也有方言版,而对比之下,观众普遍认为,方言版的演绎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一些旅游城市、景区景点也将方言写进了宣传标语,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彰显了本土文化和地域气质。海南人熟悉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随处可见海南话常用词汇教学标签;因为宠爱“南方小土豆”而盘踞热搜多日的哈尔滨,不仅有“嘎嘎好吃”的东北菜馆,更有“往里走,里面老大了”的冰雪大世界。
国家一级编剧陈艺天也从戏剧角度展开分析:我国地方戏曲都以方言为基础,琼剧也一样。假设演员不会使用方言、观众无法听懂方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会如同植被离开土壤,失去其独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无从传承。
冯法强说,学者对濒危语言的保护,主要是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描写和研究,不能起到主导作用。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要想摆脱濒危状态还得依靠民众的使用。
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参与“语保工程”及相关工作的专家团队,近年来,网络上也涌现出了一批守护和传承海南本土语言和方言的志愿者。
早在2012年,琼山华侨中学英语教师陈必高就以“海南山翁”的网名在网络上开展海南话教学,并搭建了一个名叫“海南话学校”的网站,向网友提供《海南线句》《海南线条》等大量海南话音、视频教程,以及经典琼剧、海南话歌曲等视频资料。不少海南话歌曲的歌词都有他修正过的痕迹,其中脍炙人口的《石榴园》的词作者就是他本人。时至今日,他仍然在利用社交平台不遗余力地推广海南方言。
不少网友经常刷到抖音号“主持人雅伦”。该抖音号发布的《海南式劝人四字经》《立冬节气海南话天气古决》《万宁为什么叫万宁?》等短视频有趣又可学,主播王雅伦使用的海南话字正腔圆、温文尔雅。
“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海南话却能带你找到回家的路。多一个人讲,海南话的宽度就会更宽;多一代人讲,海南话的长度就会更长。”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让更多人认可:说海南话不仅不土,而且很酷。
考据只求不失其线日更新的短视频里介绍了海南话中“男孩子(海南方言拼音:da bbou gia)”和“女孩子(海南方言拼音:da bou gia)”的发音区别,别看这两个词发音很相近,读错了却是截然不同的意思。
“我会充分运用语言学专业知识和播音主持工作经历,使用古籍和字典对字词的发音和语义进行研究推理,努力理清语言文化的文明脉络,探寻海南方言的源头和奥秘。”王雅伦举例,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海南人把铁锅叫“ddia”(海南方言拼音),可一旦知道它的本字是“鼎”,就立马能够明白了。把铁锅叫“鼎”,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海南话很好地把这个发音和字义保留了下来。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陈必高也将工作经验融入海南话教学之中,即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让学习者清晰感知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进行模仿和练习,“我教一句话要范读三遍,第一遍、第三遍是常速,而第二遍是超慢速,这样能够提升跟学的体验和效果。我还自创了海南话拼音,帮助学习者更加有效地记录和学习海南话字词。”
陈必高提到的《海南音字典》由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方言字典》编写小组负责编写,所收的7000多字均注明了普通话和海南话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这本有着35年历史的工具书,也是陈艺天在创作琼剧剧本时的重要参考,“我2009年由闽入琼,登岛后收到的第一本工具书就是《海南音字典》。这本字典和另一本《琼剧声韵》,支撑了我十几年的创作生涯。时至今日,我还在使用它们,并且将它们推荐给青年演员使用,帮助他们纠正演唱中的发音。”
冯法强也很早就注意到了《海南音字典》,在他看来,这本字典是帮助人们学习海南话的工具书,反过来也使得海南居民口头讲的海南话落到了文字上,起到了记录留档的作用。
他认为,新时代背景下,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学习和互动异常快速和便捷。“语保工程”在信息采集、记录、保存、展示等环节,既有传统的纸笔方式,也有现代的数字音像方式——创建了“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要想更好地拓展和运用这些成果,应该在现有“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灵活便捷的手机端共享平台,让“语保工程”成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他还给人们带来了好消息:海南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正在有力推进——2020年启动编撰的《中国语言资源集海南(汉语方言)》,目前正在印刷,很快就可以与读者见面;海南濒危汉语方言补充调查,新增了琼中客家话、陵水黎安闽语等两个点位的调查任务;海南重点汉语方言调查研究有序推进,将以专著的形式推出语料丰富、研究深入的方言词典、方言调查报告等。
“保护一种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它。”为了更好地传承海南话,除了持续更新海南话教学视频,王雅伦和家人、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坚持使用海南话交流,“不仅仅是说话,我们在发文字信息的时候,也会直接使用海南话的本字和句式。比如,我们要问对方在‘干什么’,就会直接写成‘做乜’,不仅言简意赅,还很有趣味性。”
“总体而言,我的体会是,海南群众有着浓厚的故土情怀,十分热爱家乡文化,这对本土语言和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是有利的。”冯法强说,当前,政府、学界、社会都在积极作为,保护和传承的氛围更加浓郁、成果更加丰硕,“我相信,海南本土语言和方言蕴含的多彩文化,必将在增强海南自贸港文化软实力上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