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童第周等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开创者都曾把重要成果发表其中。它刊发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哥德巴赫猜想、青蒿素、铁基超导、结晶牛胰岛素全合成等研究成果,为中国赢得了在这些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领先地位。
诞生于1950年的《科学通报》,与《中国科学》并称“两刊”,曾经代表了中国科学期刊的国家水平。
如今,在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大潮中,《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的编委们和编辑团队继续坚守着办好本土期刊的初心,应对新挑战,突围困境,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除掉科学行政和研究工作之外,我们将要出版各种的专门学报和两种综合性的科学刊物......视为我们建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科学的共同事业。”1950年5月,中科院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在《科学通报》的发刊词中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动员令”。
在创刊之初,《科学通报》就被赋予了承载“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任。新中国前30年具有里程碑意义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出成果大多刊发其中。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面对国际同行强势竞争和唯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水平的双重压力,这本中国顶刊的优秀稿源日渐流失。事实上,中国科技期刊界在此后都面临着越发严峻的发展形势。
如何突围困境?如何与中国科学一起发展壮大,成为国际高水平的学术刊物?2000年,中科院前院长周光召先生找来了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作言,在一次晚饭后他们散步交流时,周光召多次对朱作言说,“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优秀期刊,而办好期刊最终要靠祖国的科技力量。”“办一个国际性的刊物,我们应该抱有信心。”
此后,朱作言先后担任了《科学通报》执行主编、“两刊”总主编,邀请了张希、郑永飞、郭正堂等一批执行副主编,组织了年富力强的编委和编辑队伍,带着团队主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充实专业编辑力量,优化审稿流程等。
尽管采取诸多举措,但起初,《科学通报》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编委们深知,唯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涅槃重生。
近20年来,《科学通报》历经4届编委会的不懈努力,两次重要改革,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2005年,第一次改革开启了,周光召等10位正副主编建议“将两刊放到学部平台上运作和管理”。借助中科院的优势资源,学部为期刊定位和方向上提供宏观决策,以及政策及经费支持。后来,还要求新当选院士在上面发表反映其学术成就的代表性论文。
2008年,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夏建白被邀请担任《科学通报》主编一职。他每天阅读报纸和新闻,发现最新成果后立即联系相应作者邀约稿件,编委们也纷纷开始积极约稿。
主动出击,与科学家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使得“回头客”越来越多,《科学通报》打赢了质量提升的重要一枪。
一直以来,《科学通报》的大部分论文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发表,方便了中文读者,但也陷入了两个语言版本各自的发展困境。在2014年底的“两刊”理事会上,朱作言提出:中文刊和英文刊的读者不一样,其发展目标、定位等也不一样,应该各自相对独立办刊才能有更好发展。
自此,《科学通报》开始了第二次改革,分别设立中文版和英文版编委会,中、英文版完全分开,英文版更名为Science Bulletin。在那次编委会的换届中,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院士成为新一届英文版主编。
“担任这样一本综合性老刊的主编,要对期刊进行国际化的定位和思考,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陈晓亚坦承,一开始,还有些紧张。
对办刊人而言, 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受学术界认可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讨论发展规划时,有学科执行主编直言: “如果IF 3,作者为什么不投国际上熟悉并广泛发表、引用的国际期刊,而投给我们?”
自我审视和质疑让编委会更加坚定了办好期刊的决心。经过广泛交流和充分讨论,编委会拟定了期刊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的“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以及简称为“3年3、5年5”的5年发展规划。
即目标为快速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期刊,以及经过3年左右,努力使期刊的主要学术指标进入国际同类综合性期刊的前15%( IF接近3);5年左右,使其学术指标进入前10%(IF接近5),成为国际同类期刊的知名品牌。
陈晓亚说:“制定这样的目标,就是要树立破茧成蝶、重新起航的信心和勇气。”
经过大家艰苦卓绝的努力,2017年,更名后的《科学通报》英文版第一个影响因子达到了4.093,超过了预期的3.0目标。
2018年,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恩哥接下英文版主编接力棒,期刊保持着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影响因子在2019年达到6.277,2020年达到9.511,连续2年增幅超过50%。这对一本更名仅5年,体量保持在300篇左右的综合性“老”刊来说,办刊人坦承“自己都不敢想”。
“顶尖的成果通常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我们自己必须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的平台,并且能在国际上受认可,为科学服务、为科学家服务,保障话语权、知识产权。”这始终是办刊人坚守和践行的初心。
“改革,并不会一下就改变作者们的观念。”《科学通报》编辑部主任安瑞告诉《中国科学报》,起初,主要依靠编委们带头投稿、约稿,“有时候还要牺牲编委的面子,因为在作者们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自力更生,那时候的约稿量达到70%以上。”
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2003年加入《科学通报》编委会,先后担任特约编辑、物理和天文学科执行主编、顾问编委等,至今还保存着朱作言给他的邀请信。他还清晰地记得一开始遭遇的“闭门羹”。
“初期,很难约到国内学者的优秀稿件,有时导师虽然愿意,但研究生却希望投国外期刊。”面对这种无奈的局面,龙桂鲁改变策略,把重点转向国外著名学者,不断写约稿信,常常是发出10封邮件,有2封回复,最后只有1人答应投稿。
他还利用各种参会、活动等机会约稿、宣讲期刊,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以色列的会议上,国际著名负折射光学专家John Pendry当面答应投稿。
包括朱作言、夏建白等主编和许多编委也是亲力亲为,到全国各地宣讲,倾听一线科学工作者的声音,走进实验室了解科研进展。
“通过主编带队深入科研群体,科研人员对期刊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得到了加深加强。”安瑞说。
龙桂鲁表示,“一些作者把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投到Science Bulletin。随着期刊定位的提高,相应的录用标准也在提高,过去接受从其他期刊上审稿打架后没有录用的论文,而现在基本上不接受了。”
副主编张铁锐也说,编委们对期刊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未来会继续以身作则,把高水准的稿件投递到Science Bulletin。
周光召曾为“两刊”发展指明方向:“必须面向全国,要为全国的科技工作者服务,应该为中国科技界创造一个最好的刊物。”
近年来Science Bulletin沿着这一方向,坚持高质量发展,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稿件,加强编辑团队建设,加快编辑出版速度,特别是通过“快速通道”吸引到一批标杆性文章,全力为中国作者争夺话语权,同时拓宽了传播渠道。多措并举,更显厚积薄发之力。
如今,Science Bulletin的学术影响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2016年,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团队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他们把稿件投给美国《科学》杂志,但审稿人却认为该结果与此前大家的认知不同,还需要继续补充实验进行论证,不建议发表。
该研究主要参与者之一、清华大学副教授宋灿立告诉《中国科学报》:“该领域国际竞争激烈,我们希望能尽快发表,薛老师建议立即转投Science Bulletin。”
从收到稿件到上线发表,Science Bulletin团队加班加点全力保证审稿、编辑和出版全流程,只用了包含周末在内的6天时间。时间可以加快,但评审不打折扣,这也是该刊能够持续吸引高质量稿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来,该工作经过实验验证是正确的。“对于基础研究,我们不盲目追求热度,努力在一个领域深耕。那之后我们把认为新颖、重要的实验结果,但可能短时不一定被国际同行认可的成果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保证我们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宋灿立说。
此外,2017年10月16日22点,Science Bulletin与美国《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期刊同时发布中国南极光学巡天望远镜(AST3)关于“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的观测结果。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丁黎明也极力劝服其他作者,把关于三元有机太阳电池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转投至Science Bulletin,该文至今被引用已经超过500次。
2020年,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探测器(LHCb)实验组发现了一种符合四粲夸克奇异强子性质的全新粒子。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高原宁是该项目的中国区负责人,他努力协调争取,使该成果作为封面文章首发。
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既彰显着我国科技期刊掌握国际话语权和首发权的重要性,也为当时期刊吸引优质稿源起到了标杆作用。
站在改革浪潮之尖,Science Bulletin作为综合性科技期刊“国家队”的代表,对于期刊有着更成熟的思考,在编委们看来,影响因子是期刊竞争力的表现之一,但期刊的影响因子与所其刊载的某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是两回事情。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竞争力在于其解决的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和深度,以及是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一流学者和学术团队的关注。
2018年,王恩哥接任主编时,便给期刊定下两个使命:一是为中国科学家打造第一时间发声的平台;二是培养现代化、国际化团队,探索期刊国际化发展之路。
梦想未达,奋斗不止。“综合性期刊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期刊发展水平,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将Science Bulletin这本历史厚重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发扬光大,使之立足于国际综合性期刊前列,履行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家打造一个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的使命。”王恩哥说。
《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 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科学综合性SCI学术期刊。致力于快速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消息、进展, 点评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要求文章短小精悍, 可读性强, 能在比较宽泛的学术领域产生影响。2019年入选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