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或许,正是这种对于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才能让华为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依然将企业内刊《华为人》办得风生水起,让华为“心声社区”声名远播,不仅成为近20万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形成品牌影响力的闪亮名片。
润商创始人陈润曾受邀参加央企华润集团《华润》杂志年会,以“拿起笔,做更好的自己”为题给华润爱好文字的朋友们做报告,与一帮文人交流写作的辛苦与喜悦,坚守与孤独。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座谈和分享中,大家抒怀最多的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歌词。年会开始之前,这首歌不断被循环播放,文艺青年们轻声哼唱,眺望远方。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令人疲惫不堪,情怀却是令人自我感动的抚慰剂。情怀是一个人的本真,也是一家企业的本真。
一个人的情怀在金钱之外,一家企业的情怀在利润之上。而内刊无疑是感知企业情怀最重要的窗口。
润商团队多年从事商业史、企业史研究和写作,阅读过不少企业的内刊。研读内刊是写企业史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很多珍贵史料、重大决议、细节故事都能在企业内刊中找到。写美的企业史时,《美的》报曾让润商创作团队眼前一亮,在一沓沓印刻着岁月痕迹的报纸中,得以窥见一家将近50年历史的企业如何在改革浪潮中以变求进的商业逻辑和拼搏故事。
内刊让我们看到一家企业和一群人如何在过去漫漫求索、在当下披荆斩棘,以及将以何种姿态走向未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民营企业办内刊蔚然成风,一家志存高远、实力雄厚的公司如果没有内刊会被视作没文化、没品位。其中时代的四通与牟其中的南德值得一提,在1986年创办《四通人》,因为开风气之先河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份内刊”,其以四通人讲四通事的风格后来成为企业内刊的标准模式;牟其中在1990年创办《南德视界》,“段子王”冯仑做过这份内刊的主编,因热衷评论宏观经济政策和政治体制改革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第一企业内刊”。
两年之后,1992年,《华润》杂志创刊,原华润集团副总经理兼秘书长朱金坤是创刊者之一,他在华润杂志年会上回忆了当年的办刊理念:“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员工沟通的一座桥梁,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形象展示的一扇窗口。”另外还有办刊宗旨:“提炼管理理念、宣传企业文化、推广华润品牌、提供资讯共享。”这两段话几乎可以说是所有企业内刊的价值与定位。
润商企业内刊研究院在研究华润、联想、美的三家企业内刊时发现,这些企业都有共同的隐形文化——低调,除非特殊情况,公司领导人很少在媒体上抛头露面、高谈阔论。这种文化在内刊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少说多干,先干再说。内刊文章的思考更多基于“我做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做到”,而不是天天高喊“我要做什么”。企业内刊显然不是自吹自擂、坐而论道的务虚平台,不是锦上添花的花瓶,而是反思过往、聚焦当下、探索未来的实用工具,是企业内部情怀和实用价值兼具的独特存在。
内刊已经成为支撑企业精神世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从早期的信息沟通渠道、品牌形象名片、公关舆论宣传阵地到如今的情怀表达和前瞻思考,无论员工、客户、政府、媒体还是公众,都能够通过内刊感知企业发展的脉搏。
事实上,润商企业内刊研究院在长年对一线企业内刊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很多企业每期的封面文章和选题,视野广阔,格局开放,早已跳出内刊的范畴,而是公共热点话题,比如“一路一带”“事业合伙人”等。
中国企业群体已走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苟且”,寻找“诗和远方”显得更加重要。尽管大多数时候要为现实奔忙,但总有一些企业家和企业仍然不忘用文字记下一路走来的激情岁月。企业内刊,恰恰是企业家和企业的情怀,承载着“诗和远方的田野”。
20世纪90年代那股内刊风潮早已烟消云散,许多企业内刊销声匿迹,甚至连同企业一起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但庆幸的是,仍有一批企业在残酷的市场中活了下来,并将一路风尘沉淀到内刊中以供后人回味。润商团队曾先后参与华润、碧桂园、格力地产、小龙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内刊创作,在每一次感受都不尽相同的创作体验中,沉淀出各具特色的企业故事。
在为碧桂园《凤鸣》和格力地产《专筑》等内刊撰写专栏文章时,润商创作团队在深度观察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次次感叹中国房地产开发行业几乎是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一路走来,见证了四十余年间中国经济的冷暖寒凉。
在华润置地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润商团队为其策划、创作企业特刊《城市想象》,创作团队在采访众多资深职业经理人时,既为在一次次交流碰撞中受到新的启发而兴奋不已,更被华润置地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深深触动。
在为广西区域龙头企业小龙集团策划内刊及撰写相关专栏时,不仅系统回顾了创始人吴小龙先生如何白手起家、一路风雨兼程的奋斗史,更会在采访中被一群小龙人的奋斗故事感动,这份喜悦是创作者用心耕耘的收获,也是一种独特的美好体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家企业有一家企业的底色。这份底色,不仅与财务报表中的营收、利润相关,更有诗和远方。在内刊中沉淀的一个个故事,既致敬着过去,也指引着未来。